俺爸是极品[七零]+番外(8)
封景铄:“……”这个年代的小孩子都成精了吗?他皮笑肉不笑接过柴火,“小弟弟,你去忙别的事情吧,这里交给我就好了。”
林秋阳摆摆手,“不用,我就在这看着你。”
封景铄:“……”
林三柱回到家时,被眼前景象吓了一大跳,这是他们家吗?怎么多出来三个人?不是!是两个!
他怒气冲冲,眼睛瞪得像铜铃,他问林秋阳,“你这小兔崽子,从哪弄来的这俩人?”一个圆圆滚滚跟个饺子一样,一个瘦瘦长长跟个肉卷似的,还有这大白皮,在煤油灯下泛着白光,煞人。
林秋阳被林三柱一吼,立马躲到封景铄背后,指着他,小声说道:“哥哥是来找姐姐报恩的。”
“啥?”林三柱放下包,掏了掏耳朵,他这才想起他闺女昨晚扛回来一人。
林三柱悄咪咪比较了一番宋端理和封景铄,他凭借自己超高的审美水平,从身高、脸等重要方面做出了公正的裁决——封景铄的模样更好点。宋端理长得中规中矩,虽然气质不错,但硬件条件一般,单这身高一个方面,就被封景铄碾压。
封兴修上前握住林三柱的手,亲切道:“老弟,你好。我代表我们家表一下态,我儿子的命是你闺女救的,没有你闺女就没有我儿子,这恩必须报,这样吧,我把儿子抵在你这,给你当牛做马,你觉得如何?”
封景铄嘴角一抽,当牛做马?!
不过他并没出声反驳,而是老老实实坐在一角,听封兴修扯淡。
林三柱喜上眉梢,内心偷乐,他命咋这样好呢,白天工作得了个帮手,晚上回来免费劳动力上门。
封兴修不愧是当过官的人,上下嘴皮子一动,一会功夫,林三柱就对他一口一个哥哥叫了起来。
封景铄闲来无事,听了几句,很快就给林三柱贴了几个标签,一个是电影,一个是玩耍。妈耶,同道中人呐。
他胳膊支在腿上,问林三柱:“叔,电影院里有什么电影?”
林三柱可来了兴致,“大队有露天电影,放的是《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公社有小电影院,两毛钱一张票,原先查得松,我拿老票混过去几次,现在整改,弄成了一人通道,根本没办法作弊。最好的是县城电影院,三层楼高,宽敞,等有空了,叔带你去。”
两人又拉了一会儿电影内容,因为林三柱从郝同志那里取了经,所以他聊起这个来头头是道。而封景铄穿越之前选修了一门电影介绍课,因此他对于这个年代的革命样板戏不陌生。
林三柱此时对封景铄的评价高了一层,他一直认为爱看电影的人都是有情操,有道德,有修养,有素质的人。
林三柱觉得他闺女之所以喜欢宋端理,单纯因为见得人少,等视野打开了,说不定就不喜欢了。见过狼的人,怎么看得上狗,他觉得有必要让他闺女和封景铄多多交流。
封景铄不像封兴修一样扯了半天,关于自己的事闭口不谈,他说了一些自己的爱好,说的篮球二字时,林三柱的眼睛亮了,他急忙问道:“你会篮球?”
封景铄点头,当年他打篮球的时候,比明星演唱会都壮观。这话没错,封景铄除了在学习方面有些拉胯,其他方面天赋异,尤其是体育运动方面。
林三柱乐了,他高兴道:“你教叔打篮球吧。”他对今早上自己被医院小伙子鄙视的事还耿耿于怀。
说实话,林三柱在很多事情上没心没肺,比如名声之类的,但对外貌、娱乐项目方面非常在意。
第8章
林青莱回到家时,同样被吓了一跳,原本狭窄的屋子挤满了人,床上两个,凳子上一个,角落里一个,四个人说说笑笑,似乎寒气都减了大半。林青莱吃惊是吃惊,但表情管理十分优秀,她望向林三柱,“爸,不介绍一下?”这是拿封兴修和封景铄当客人了。
林三柱笑呵呵道:“闺女,这小伙子,你忘了?昨晚你扛回来那人,叫封景铄,旁边是他爸,年龄比我大,按辈分,你得叫他伯伯。”他把煤油灯端到近处,这样才能看清楚脸。
这煤油灯是林青莱弄得,制作极为简单,材料的话只需要一瓶控干墨水瓶,一根铁皮灯芯管和一条细长棉线。步骤有三:一是在墨水瓶盖中间钻一个圆孔,大小对应着灯芯管,二是将灯芯管穿进孔里,三是把棉线搓成麻花状,插入灯芯管中。
虚晃的光摇来摇去,投射在黄色泥土墙上的影子张牙舞爪,像一只怪兽。
林三柱等他闺女喊完人后,立马把医院发生的事竹筒倒豆子从头说到尾,最后得意地问林青莱:“闺女,这事我办的咋样?是不是特别机智?”他咂摸咂摸嘴巴,回忆上午的决策,觉得自己有勇有谋,像电影里的大英雄。
林青莱听完后,嘴角不着痕迹地抽了抽,懒人的脑回路就是不一般。
封兴修父子俩对视了一眼,表示十分震惊,封兴修震惊的点在于林三柱胆子大,而封景铄震惊的点在于这个年代为什么有这样的人呐,说好的淳朴、勤劳呢?老师骗我。
林青莱喝了口水,“爸,你今天花了多少钱?”林奶奶赶他们出来时,给了五块钱。因为林五柱没结婚,所以没有分家,一家人住在一起,财政大权完全由林奶奶掌握。
五块钱数额不小,但林三柱不觉得,他三顾老屋,所到之处鸡飞狗跳,最终把林奶奶磨得没了办法,只好花钱消灾。
目前家里一共十块钱,都是零碎的毛票子,一大摞放在铁盒里。
林三柱掰着指头算了半天,“今天花了八毛五分,两顿饭钱。”说完,他从包里掏出书,喜滋滋道:“闺女,我跟你说,今天县里领导来视察,我闲来无事翻了翻书,结果领导看见了,立马找我谈话。这种事我可不怵,我把《宣言》第一句话一背,领导高兴坏了,临走前特意鼓励我,让我好好用功,争做一名光荣的工人。”
封兴修曲了下白胖大手,他没想到林三柱知道《宣言》,说实话,领导人手一本《语录》很常见,但《宣言》,当官的人都不一定能说出个一二三来。所以林三柱把话一背,人家领导不高兴才怪。
林青莱数了一遍钱,“爸,这话你从广播里听的?”她捡了捡记忆碎片,发现林三柱有段时间经常往大队广播站跑,《宣言》应该是那时候学的。
生产队有大喇叭,刺啦刺啦响,发出的声音跟鸭子一样粗哑难听。但大队有专门的广播站,设备高端,声音清晰嘹亮,它每天播放一些新闻故事,目的是让广大农民同志了解国家大事,提升文化素养。
林三柱当时去广播站只有一个原因,不想下地干活。他早早起来后,风雨兼程,按点到广播站,比公鸡打鸣都准时。负责播音的人是个腼腆的知识青年,他不好意思赶林三柱走,于是林三柱听了一个月的广播,吃饭听,睡觉听,上茅房听,听的都快吐了。
“闺女,我跟你说,人家知青说话都带着一点城市味,那个发音吐字,清清爽爽的跟白开水一样。”林三柱看了一眼封兴修和封景铄,“他们俩说话就很好听,不跟咱们一样。”
林三柱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但压不住有一颗追求时代前沿的心。
首先是海市,它从民国起就遥遥领先,只要是海市的牌子、海市的东西,就会遭到人们疯狂抢购。其次是京市,它作为国家首都,不仅是政治中心,还是文化中心,尤其是建国后,几个五年计划一实施,京市立马得到了飞速发展,短短几年时间内已经超过津市,荣升为第二大城市。
林三柱觉得一口方言又土又掉价,他知道封景铄是京市人,说话更有城市味,所以转头问封景铄:“你教叔你们那的话咋样?”
林青莱放下手中铁盒,往封景铄的方向看去,模样确实好。
她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工程师思维让她对牛棚没太大感觉。她记得书中说第十三生产队牛棚里的人都得到了平反,至于第十五生产队,文中没提,但她不认为封兴修能够官复原职。
一来□□势变化太快,当官这种事一旦有了空档期,再复职很难。二来封兴修政敌不少,他们不可能坐以待毙,即便封兴修有平反的机会,他们也会杜绝这种可能,晚上六点,生产队大喇叭里传来老队长的声音,“社员同志们,下工了!”老队长这声“下工”立马让林三柱肚子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