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官人(162)
因此,提学大人很淡定。
不过事情又远非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事实上,这位老大人正在暗中查访,此次闹事的学子中究竟是何人挑头,煽动众人情绪的。
经过连续几日的纠察暗访,事情总算是有了些许眉目,他找出了整场风波中一直活跃于士人当中的几名可疑人选
门前的人群仍在鼓噪不停,边上守卫的几名差役也是全神戒备,一旦发现他们有冲撞衙门的苗头,便立即向发声示警,里边轮值的弟兄自会抄家伙出来助阵,坚决不能让这些文弱书生给踢了馆子!
忽然,衙门里梆声四起,紧接着门口便涌出两队全副武装的差役,迅速朝着大门两端并列排开,气势十分唬人。
人群中的几道身影立即警觉,身子一矮便想开溜,不料紧随其后走出衙门的大宗师人未到声先至,嘴里只蹦出了简短有力的两个字。
“拿下!”
一群如狼似虎的差役齐声应诺,随即一拥而上,眨眼间变形成了一个大大的包围圈,并逐渐朝里靠拢,令门前的学子们插翅难逃。
伴随着几声喝斥,差役们很快就从人群中揪出了几名首犯,押到了学宪大人的面前。
饶有兴致的打量了一眼面前的几名学子,这位老大人也不废话,大手一挥道:“蓄意煽动考生闹事,先笞四十,以儆效尤!”
随后,他面带威严地踏前两步,目光扫视门外众人。
众人见状纷纷垂首后退,不敢与他目光对视,全场鸦雀无声,全无先前的那股子嚣张气焰。
他们确实是让这位大宗师给震慑住了,连日来的沉默应对,到这一刻的瞬间爆发,一省学宪的官威尽显。也由不得考生们不表现出恭敬的姿态,毕竟面前之人乃是掌管他们步入仕途第一道关卡的上官,一言便可断其一生仕途。一旦惹火了他,随手就能给你扣顶帽子,让你此生都无法再参加科考在这一点上,一省学宪的地位才是真正超然的。
两方初一对峙,胜负已见分晓,年过四旬的老学宪轻轻颌首,显然对此十分满意。
“本宪知晓尔等求取功名心切,但切不可为此而受了有心之人蒙蔽,步入歧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惟望尔等皆能一心向学,不与旁门左道之人合流,如此方能不负十年寒窗”
一番引经据典,长篇大论般的谆谆告诫之下,底下众人已是士气全无,不复初时的义愤填膺。他们也都不傻,经过大宗师这么一番点拨,似是心头突然明悟了一般,醒觉自己或许真是受了他人的利用裹挟,才会有此荒唐行为
人群中,不知是谁先起的头,随即便是一阵高声齐呼。
“我等定不负大宗师教诲,潜心向学,以报家国社稷!”
“我等定不负大宗师教诲,潜心向学,以报家国社稷!我等定不负大宗师教诲,潜心向学,以报家国社稷”
待得众人高呼着口号行礼作揖过后,老学宪才淡淡地挥了挥手。
“好了好了,尔等既有心悔改,本宪亦不欲加罪苛责,今日只揪首犯,散了便是。”
“多谢大宗师”
众人又是哗啦啦拜倒一大片,那一派毕恭毕敬的模样,比之平头老百姓们年节求神拜佛时都要更加虔诚几分。没有人注意到的是,台阶上的老大人唇角微微噙着的那一抹笑意。
舆论,再一次受人引导,流向他该流去的方向。
事情似乎终于得以圆满解决,然而,学宪大人的眼角余光却是注意到,边上一名小厮在与差役一番交涉后,由角门悄然入了衙门。
(PS:没错,诈尸了。
三本扑街,本来打算封笔,再也不写了,心中的故事却是在日夜谴责着我,让我明白自己至少还背负着一个填坑的责任,再怎么着,这本也要写完才对。
看的人是多是少也无所谓了,只为让自己心安,故事必须坚持写完!)
第141章 死道友不死贫道
儒学提举司,后衙。
现任浙江提学杨文安坐在大案后方,微微低头看着手中书信上的内容,脸上隐约可见几分阴霾。
事实上,有关赵鹏的功名一事闹出如此大的动静,虽说他不是直接责任人,但要面对的舆论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一个处理不好,纵容包庇罪总是跑不了的当然他也不算太冤枉,毕竟他收受了好处,袒护赵家也是事实,只不过态度表现得还不够明显罢了。
为官多年,经验老道的杨文安自然不会放任事态恶化,他心中早有应对之策,并且目前正在进行当中。但眼下这一封书信,明显打乱了他心中的计划。
这是一封来自京师太学的书信,写信的人是现任国子监祭酒,胡季安。
国子监乃是大明朝最高等学府,祭酒自然也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历任人选皆由天子亲自选定,其份量不可谓不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子监祭酒也算是杨文安的半个上司,因为各地学宪都背负着为国子监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
而此次,杭州的这场风波竟然惊动了京师国子监,且还劳动堂堂的祭酒大人亲自给他这位远在地方的学宪写亲笔书信,施加压力,这背后必然是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推动,否则胡季安吃饱了撑的才会管这事儿!
不光如此,从书信上的内容还可得知,国子监已然在赵鹏之事上做出重要决断,免除赵鹏本次的入贡名额,并责令杭州方面另择人选,从京师国子监发来的公函此刻已然在路上眼下虽还未到拔贡时间,但国子监与提学衙门之间,内部早已选定了人选,只是尚未公诸于众罢了。
也就是说,不管杨文安革不革赵鹏的功名,京师那边已然截断了此人的这条入仕之途,怕是今后都别想再入贡国子监了。
那么,对于赵鹏之事,杨文安这位学宪就不可轻率处断了。
正当他犹豫不决之时,下属来报,几名闹事的首犯已然招供,供认出他们是受了他人指使,才煽动考生聚众闹事。
“他们是受了何人指使?”
“是”差役略有迟疑,进而才恭声答道:“是府衙检校,宋忠。”
杨文安默然片刻,挥挥手道:“本宪知道了,你下去吧,将人都给放回去。”
差役应诺退下,杨文安却是颓然一叹,这事儿,自己管不了了。
这样一个答案,本在他的意料之中,却又出乎意料之外。
如今,整个杭州官场的人都知道,李谦背后的靠山是宋忠,而宋忠正是锦衣卫。可见李谦此人非常聪明,哪怕安排人造谣中伤赵家,都打着锦衣卫的旗号。
如此一来,即便是自己揪出了那几个喽啰,也没法再顺藤摸瓜往下查,因为宋忠根本就不可能会配合。而反过来说,杨文安也还犯不着为了一个本地豪强赵家,去得罪锦衣卫。
退一万步来说,颖国公府又如何?国子监率先发声表态,自己已是独木难支,回天无力了。再不处置赵鹏,等着李谦再出后手,坐实赵鹏的罪名,然后上道折子参上自己一本么?
本来就和赵家勾结不深,如今在各方压力之下,杨提学也只能是选择妥协了。
毕竟,他这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士子闹事,要求革除赵鹏功名,他不为所动;沈溍亲笔书信送到他的面前,他仍然不为所动;赵鹏涉案,钱塘县衙提审,他还是不为所动。
连日来,自己做得已经足够多了,死道友不死贫道,赵家也只能是自求多福了。
杨文安不知道的是,国子监内部的纷争也不小。
原国子监祭酒龚敩,那是出了名的老顽固,治学态度十分之严谨,有他掌管着国子监一应事务,旁人想要在入贡人选上有所偏袒,简直是难如登天。因此,每一届拔贡入国子监的学生,无一不是品学兼优之辈,那位老祭酒眼里可容不得沙子。
但自打这位新任祭酒胡季安上来后,对于选贡一事就放宽了许多,这也给了国子监内部及地方上营私牟利的机会。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清贵如国子监也没能避免这样一个现象。
胡季安新官上任,不服气的下属可有不少,上任以来的诸多做法,亦是早已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这些人虽然人数不多,却个顶个的倔脾气,又一心奉行着前任老祭酒治学的标准,自然也就对于这么个新上司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有所不满,于是纷纷聚拢到了国子监司业的帐下,想尽了办法和胡季安对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