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官人(112)
其实这哪还用得李谦来吩咐?许杰一直都在想着,该怎样才能更进一步,成为名义上的快班班头,实际上的三班总捕头。为此,他都不知隐忍等待了多久。
而眼下,机会来了!
许杰和杨清走后不久,祝振东又登门求见了。
前些时日,李谦确实是打算放手让小荣好好锻炼锻炼,尝试着靠他自己的能力来辅佐王知县的。因此才会闭门谢客,将小祝也给拒之门外。
他当然知道,户房才刚收归王知县手中,即便是有钱英这位新任掌案的全力配合,也只是令行于县衙中而已。下边的各区粮长,可不一定就买王知县的账,给他找些麻烦再也正常不过了。
而王知县并不亲自负责收税,户房司户也不需要亲自下乡,这麻烦自然就得落到小祝等户房书吏的头上夏秋两季的税粮收解,虽说是由各区粮长直接负责,县衙却也得遣派户房的书办过去看着,充任会计是一个,另一方面则是行监督之责。
不过这些都是小问题。收不齐赋税,首先倒霉的会是那些粮长,其次才会轮到王知县这位父母官,因此他们能玩的伎俩也不会太多。
李谦清楚这一点,所以才会安心做个甩手大掌柜,放任不管。
这么一来,小祝作为户房三十多位书办中的一个,下乡时自然就吃尽了苦头。
一见到李谦,他便迫不及待地诉起了苦,仿似一个外出多年归来的游子,终于回家见到了亲生父母般心酸委屈,满肚子苦水一股脑儿地使劲往外李谦身上倒。
“先生,您可不知道,那些粮长都是个什么德行!”一提起那些粮长,小祝就有些来气,只见他一脸愤愤道:“他们一个个都跟长了朝天的鼻孔似的,莫说是我们这样的白衫书办了,便是连钱司户都没让他们放在眼里过!其实不单是我,我问过别人,情况大抵上都和我差不多”
“税粮收不上来,你难道就没想过,去找荣荣帮忙出出主意?”李谦问道。
“找过了,荣师爷的法子不能说不好,至少在其他地方,税粮早就收得七七八八了,唯独在我这儿不大管用”
小祝愁眉苦脸道:“起先,我照着他教给我的法子试了试,效果确实不错,人家对我倒是客气了不少,且还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可偏偏就在不停地找理由推脱,今日说他们家公正外出访友,明日又说是入山狩猎去了总之,他们家公正就没一天是得空的!”
李谦闻言不禁有些想笑,这不正是三顾茅庐里的桥段么?看来古人们还是很有智慧的,早就学会了不少让人碰软钉子的手段。
“没道理呀”李谦疑惑道:“我虽不知荣荣教给你们的是什么法子,可照你所说的情形来看,应当是颇有成效的,为何独独到了你这儿就行不通了呢?”
“我也不知道”小祝挠了挠头,对此也同样是十分费解,“要不,又怎敢求教到您这里来了?”
“看来,这人是有意在刁难你了!”李谦很快便做出了结论,问道:“你先前得罪过那位粮长?”
“哪能呀?我就一小人物,连人家的面都没见过,又怎会平白无故得罪了他?赵员外那是何等人物,我压根儿就惹不起他”
“什么?”李谦打断了他的话头,追问道:“你说他姓赵?南城赵家庄?”
“是啊。”小祝一脸茫然地看着他。
“那就不奇怪了”
第097章 按察使司的传票
“那就不奇怪了。”
李谦只自言自语地说了这么一句在小祝看来有些莫名其妙的话,却也未作任何解释,便径直挥了挥手道:“你且先回去吧,此事我自会处置。”
小祝闻言脸色一喜,忙追问道:“先生这是打算亲自出手了?”
“怎么?你还打算备下厚礼,事后酬谢我不成?”李谦瞥他一眼,没好气道:“那倒也不是件坏事,多的我就不跟你开口了,意思意思一下,五百两就成,如何?”
小祝吓了一跳,心说,先生就是先生!五百两银子说得轻轻巧巧,好似一伸手就能捞到似的真当我们户房和朝廷管印钞的衙门一样,宝钞要多少有多少?
“嘿嘿”他笑着伸出两根指头,比划道:“打个折扣怎么样?”
“二百两?勉勉强强吧”李谦的表情显得不情不愿,像是吃了多大的亏一样。
“二百也拿不出”小祝苦着张脸,打个商量道:“先生,看在咱们这么熟的份上,您就甭坑我了吧!就一口价,二十两如何?”
“滚!”李谦一脚就踹了过去。
如果说直到现在,李谦还不明白事情的真相如何、对手是谁,那他就真是蠢得可以了。
很显然,赵家已然和王主簿联起手来,开始对付自己了。
此前的户房一事,事前还没几人知道是自己在幕后推动,但到了事后自然也就瞒不住人了既然快班都转换了阵营,早前自己使的那点小手段,又哪还不会被王主簿所知晓?
从小祝下乡征收课税时所碰到的钉子,到今天的众多客人齐齐到店里去投诉,乃至香皂铺子被官府查封这一系列的事情,说白了都和自己有关。更准确点来说,对方的矛头其实是直指自己的,小祝也只是跟着受到了自己的牵累罢了。
这没办法,谁让他头上早就刻了个“李”字呢?
李谦不得不承认,这回的事情有些棘手,因为香皂铺子已经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即便是自己最终能证明香皂无害,也难以彻底消除民众心中的阴影。
什么产品都讲究一个口碑,口碑一旦坏了,生意也就黄了尽管这个规律在后世的某些行业上并不适用,但在大多数时候,包括如今李谦所身处的这个年代来讲,口碑往往都直接决定着产品的销量。
只不过,李谦知道事情肯定不会如此简单,对方应该还留有后手才是。
果不其然,正当他着手应对之时,王主簿与赵家的后招便出来了。
翌日,桃李村张家兄弟举告,李谦买通时任户房典吏的钱英,壮班首领许杰等一干钱塘恶吏,倚仗权势,强买良家女子为奴为婢,因其妹年幼不谙世事,李谦又使计将其奸污,收做了通房,并屡有禽兽之行
李谦不知他们的状子是请的哪位讼棍捉刀代笔,总之在那一纸讼状上,自己被妖魔化的非常彻底,成了恶霸中的典型,文人中的败类,人人得而诛之
噢对了,张家兄弟,便是傻妞的那两位哥哥。
李谦的来头太大,状子先是被递到了钱塘县衙。王知县接了,但不敢审,于是便将状子给上呈到了府衙,并在签押房里郑重地拍拍李谦的肩膀,说了一句“本县相信你是无辜的”,然后就撒手不管了
姚知府接到状子后,也不敢审,然后状子又被呈送到了按察分司。
宁绍按察分司对此非常重视,但副使大人认为,涉案之人乃是致仕乡宦,又得天子看重,对待此案必须慎之又慎,不能有任何的疏忽大意!是以,还是交由大宪您亲自来审理,才更为合适些
一番推诿下来,状子最终被呈送到了浙江按察使的案头上。
按察使大人也想推,可他发现自己推无可推,再往上可就要推到京师刑部了屁大点的案子,你也好意思惊动六部?知不知道人家京官也很忙的?
明朝的行省之权一分为三,地方上的最高行政衙门为承宣布政使司,而提刑按察使司则司法,都指挥使司自然是掌军。三权分立,主要是为了形成一种互相制衡的局面。
其中按察使司之下,朝廷又设有按察分司督查行政、司法,皆由按察副使或按察使司佥事充任。如浙江便分为宁绍、温台,金处,严衢四个分司,余下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府,为按察使司直接所辖。
按察使司衙门,简称臬司,主管之官按察使也称为臬台。
如此一来,副使大人的推诿,倒是显得十分合情合理了。毕竟他直接负责的只是宁波、绍兴两府诸事,只因时常往来于府城的按察使司衙门,才让姚知府给逮着了这种不让人省心的下属,简直可以直接下令,命人拖出去打死了!
一肚子苦水没地方倒的臬台大人,只好捏着鼻子接下了这桩案子,并给李谦下发了过堂的传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