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小姑养崽指南(16)
胡氏被她膈应了好些时日,同周冕家讲亲事才扬眉吐气,憋着一股劲要和镇上唯一的秀才结亲。
可如今和周冕家的亲事告吹,柳二嫂子第一时间得知消息,跳出来冷嘲热讽,生怕胡氏不知道她的幸灾乐祸。
应宝珍想明白原委,试图开解胡氏:“阿娘,他们说便让他们说去,这日子是我们自己过的,又不用看别人脸色。”
“唉,”胡氏长叹一口气:“我这哪是动气,我这是愁啊。”
胡氏这段时日的确满心惆怅,丈夫是个混账,欠下一屁股债走了。家中唯有她和未长成的珍娘,可珍娘的婚事也不靠谱,摊上个心眼多的。
所幸珍娘幡然醒悟,不仅拦下她没把柔娘送回娘家,还扛起重担经营败落的饭馆,每日忙得天昏地暗。
珍娘奇巧心思多,做菜也是一把好手,饭馆生意眼见着是越来越好了,还有余钱供窈娘去书塾。
可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为了不中用的丈夫珍娘把压箱底的嫁妆都当了出去,每日打扮便是银簪素裙,不复往日的娇生惯养。
珍娘长得好,在镇子里可是数一数二的,在她眼里就是什么举人老爷也配得上的。如今没了嫁妆,想找个登对的人家就难了。
还有个窈娘要养活,这下想找个好人家也是难上加难,应宝珍没想到这层,只当胡氏可惜和秀才家的亲事,只道:“咱们家如今生意好,什么钱赚不着,还管别人说什么闲话。”
言罢,她又叮嘱柔娘开解胡氏,自己挎上竹篮去市集上采购了。
市集在镇子东面,每逢初一十五都有四方的商贩来贩卖东西。因着青州毗邻北疆十六部,还有些异族商贩来交换物资。
其中赤鹿部的部民更是以行商为生,走遍大江南北,还会出海航行。上至东珠,西洋舶来的奇巧玩意儿,下至西洋样式的织物。
应宝珍无事时便去市集逛逛,都没有碰见赤鹿部的族人,让她失望而归。
她对什么珠宝发明不感兴趣,只是想去看看有什么蔬菜种子传回来,能让她扩大一下食谱。
习惯了现代社会各种蔬菜水果都能轻易买到的舒适生活,应宝珍真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法做出更丰富的菜式。
想做些面点,没有酵母,要等上好长时间。想给食物调味,又为难于没有进一步的提纯技术,粗盐砂砾,冰糖浑浊,实在不是做菜的料。
一晃到了市集,摊子早早摆起来,新鲜菜蔬特产,难见的布料样式,皮毛料子。还有一队变戏法的,表演“捞活”,从长跑里掏出烧得正旺的火盆,衔环的鸽子,惹得众人连连喝彩。
应宝珍左看右看,在一处摊子前停下,仔细端详那小袋子里装着的东西。
袋子里是一截植物茎叶,叶片圆厚,顶端略尖,果实呈现浆果球形,微微发黑。
凑得近了,还能闻见些许苦辣味有些刺鼻。
难道这是胡椒?
摊主见她停下,热情地向她介绍:“姑娘可是想买些新鲜蕨菜回去,这些是晨起时上山上采下的,新鲜的很。”
“不,”应宝珍指向疑似胡椒的植物:“能让我看看这个吗?”
摊主不疑有他,把布袋子递给她。
胡椒辛辣芳香,既可去腥增香,还有除寒气,消积食的效用。是上好的调味品,若是能好好利用,能让调味料更加出彩。
应宝珍仔细端详,看这浆果状的果实确实有独属于胡椒的辛辣香气,便问摊主:“这是从哪里得来的?”
摊主想了想:“一伙在村上留宿的北疆商贩留下当酬金的,说是调味料,叫什么披垒。但给我们这些农家也没什么用,所幸带来市集上看看有没有人买。”
胡椒别名披垒,莫不是赤鹿部的游商留下的。生在海南一带,游商做生意时候换来的,想来也有这个可能。
应宝珍便道:“那我便全要了,若是下次还有货的话也请留给我,我们家是镇上的应家饭馆,您随意向谁打听都能找到。”
她并未讲价,还是长期生意,摊主喜滋滋收了钱给她打包。
应宝珍又去别处摊子上挑了些新鲜野菜打算回去交给李柔娘包些饺子。
她路过一处布匹摊子,听得摊主在讨价还价。
“这匹布原是胭脂虫染出来的好料子,上面的纹样都是时兴的,您看看,这绣工,裁衣裳最好不过了。只因是自家织的,只卖五两。”摊主口若悬河,挑拣布料的红衣少女听得一愣一愣的。
应宝珍皱起眉,什么布匹能卖五两银子。
那料子在日光下颜色不均,很明显是染坊出来的次品,放了好些时日。上面的石榴花纹样针脚也不平整,要么是绣娘胡乱应付,要么是绣工不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