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王府凭男记(542)
“好。”蓝月也还是这么想的,他还给海太妃出主意,谁家是什么情况他都知道的差不多,而且有些为富不仁的富商,他都给踢出去了。
要是有富商家,正室夫人被冷落,小妾却过得滋润的,他也帮着那正室夫人在海太妃面前讨好一下,起码要是正室夫人跟海太妃这样的女眷交好,那富商还不得考虑一二?
倒是李钊,对海太妃忙碌的事情其实并不在意,可是田公公告诉他,海太妃是以他的名义,加上平南王府的名义,在忙活的时候,他就坐不住了。
没去找海太妃,他是晚上跟赵仁河在小书房里头整理资料,看到了赵仁河写的赈济救灾方案,才顺便问了赵仁河。
“知道为什么史书上记载李世民是一个明君,连他的那些瑕疵都被史学家包容了吗?”赵仁河问李钊。
“因为他开创了大唐盛世。”这是李钊的回答。
赵仁河却摇头:“非也,非也!”
“那是因为什么?”李钊很想知道赵仁河的看法是什么。
“历史上记载李世民是顶尖的明君,其实是因为李世民让大唐创造了历史最完备的救灾保障制度。”赵仁河道:“一个爱民如子的人,不管他是怎么登上帝位的,他就是一个明君!”
“所以?”李钊指了指那一沓子的纸张。
“所以我让我老娘给你当枪使一下。”赵仁河乐了:“以你的名义,联合很多贵妇人,在京郊展开了慈善义务活动。”
李钊无言了半晌:“其实,你不用这样的。”
“用的,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你前头七个哥哥,后头一个弟弟,都没站住,就剩下你了,别人没有证据,却能在心里头怀疑。”赵仁河道:“我可不想日后有人对你说三道四。”
所以他才积极地给李钊赚名声。
京城里的下水道疏通、公共厕所的维护和卫生等等,都是给李钊刷好名声用的,朝臣们怎么看没关系,毕竟天下百姓千千万,当官的才几个人啊?
所以百姓里的名声好了,才是真的好。
至于朝臣们,根本不算什么,能用就用,不能用就辞掉,换人就是了。
他就不信了,大权在握之后,李钊还管不好这个朝廷了!
越是底层的官吏越是明白升迁的艰难。
而越是基层的人员,才越是办实事的那个。
海太妃的慈善义务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那些富商们还真有人想派个如夫人来参加,结果连大门都没进去,所有商人也都抵触他这样的商人,结果差点被搞得破产。
最后只好打发走小妾,灰熘熘的回老家去了。
海太妃则是亲自接见了那些富商太太们,大家群策群力,为了无数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倒是真的有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是她们提出来的,又加上有一些来赶考的书生们乐意为之奔走效劳,办事非常顺利。
就在这个时候,又是一场大风雪来临。
有的人就说,大概是因为没有出正月就杀人了的缘故,老金家的人死的虽然不冤枉,但也死的不太是时候。
哪怕压到秋后问斩呢,也成啊!
没人说他们家冤枉,那不是变相的跟成康帝唱反调吗?
但大家都在心里头犯嘀咕呢。
“说不说的,公道自在人心。”赵仁河给海太妃从锅里头捞起来一个牛肉丸子,放到她的碗里:“娘,还有什么困难,就跟儿子说。”
“娘知道,这样的大雪,在南边儿可是看不到。”海太妃对于北边的寒冷,太有体会了,东北那个时候也很少见这么大的雪,何况这都要出正月了,开春了不该回暖吗?怎么还起了雪呢?
“北边也很少见。”李钊难得开了口:“今年恐怕要倒春寒。”
在一年四季中,气温、气流、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最无常的季节就是春季。
而春天即将要来临的时候,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
这种使人难以适应的“善变”天气,就是通常所说的“倒春寒”。
一般在倒春寒之前,就会有一些征兆,例如开春之后却下大雪,或者天气依然保持着寒冷的温度。
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这说的就是春天的气候。
“那可惨了。”赵仁河想了想:“开春之后,让南边的人运粮食进京,平衡物价。”
“好。”李钊点头。
“那我可得让人准备好衣食,不能冷着他们。”海太妃也意识到了这是一个糟糕的开始:“那些学子们可惨了,听说二月份就考试,那么冷的时候穿着单衣,还不得冻透了啊?”
科举考试,不论是哪一场,都是要穿着单衣的,不允许有夹层。
“那就挪到三月份考好了。”李钊道:“明天上朝的时候,说一说这事儿。”
一家三口在家里的餐厅吃火锅,实在是外面大雪簌簌的下,风还挺大,不吃火锅吃什么都不般配这样的天气。
而且吃火锅热乎啊。
外面满城风雪,成康帝也在吃饭,他的饭食就丰富多了,而且有四五样的锅子,是他最爱吃的,吃起来心情好了不少,不过吃完了他就去看了看外面的雪色,犯愁了:“这么冷的天,京中百姓如何过得下去?”
他才想起来关心自己的百姓生活。
“听说,最近京中女眷们倒是大发善心,正月里的不去串门儿,倒是去做了个什么慈善事业会,每天就帮一帮穷苦人。”魏潇公公对这个慈善事业会还有些耳闻:“不少女眷都有参与,连商贾人家的太太都去凑热闹了。”
“一群妇道人家,发发善心就行了,能有什么大成就?”成康帝压根就没看上一群女人的事业:“传朕旨意,让户部调集钱粮,赈灾施粥。”
“是。”魏潇公公也就闭嘴不说了。
万岁爷这几日心情不好,阴阳怪气的他也不敢真的说什么话刺激他。
还是另外挑个时间再说吧。
京中大风雪,谣言满天飞。
而安东王府,终于迎来了成康帝的圣旨。
随之而来的还有成康帝给安东王府的赏赐,虽然丰厚但圣旨却毫不客气的将安东王训斥了一顿,要不是安东王看管不严,岂能让高丽人偷渡到大顺的地界上,还差点混淆血脉?
第472章 血雨腥风
四方王府很少接到像是有这种带着训斥口吻的圣旨,而且还是关于高丽国的动向和阴谋。
他们家守着大顺与高丽国边境,说实话,高丽国乖了很多年。
不乖他们就揍,早就将高丽国那点骨气揍没了。
谁能想到,他们不声不响的干了这么一件大事?
也难怪成康帝来圣旨训斥,哪怕只有那么三五句话,可是来的内侍公公可是说了,除夕宫宴的晚上,高丽棒子在内廷是大杀四方,血流成河。
如今的安东王是个三十来岁的壮年,一听这话脸通红:“是本王这些年太善待他们了,一个个不知道感恩戴德,反而算计我皇血脉,真真是养不熟的白眼狼!”
内侍公公不解,安东王府的人才告诉他,因为最近高丽国苛政勐于虎,有不少高丽百姓越境到大顺朝边境的荒山野地里栖息,逐渐成为了自然村,他们当然是驱逐的,可是这边驱逐完了,那边等他们走了人再回来,又有几个读书人非得说安东王府不体恤百姓,不发善心等等,反正不是好听的话,搞得安东王也很烦。
就放任了他们的存在。
这事儿吧,有挺长时间了,起码不是他这一代安东王才有的,百年之内都存在这样的现象。
何况这个时候的人成亲早,十五六岁就成亲了,十七八岁就生孩子,基本上二十年就是一代人。
前任安东王是个耳根子软的人,而这一代的安东王却是个硬气的家伙,早就看不惯那群家伙,想把非我族类的人都赶回去。
为此,他们对那些偷渡过来的高丽棒子施以重税。
可他们宁愿交重税也不要回国,气的安东王干瞪眼!
这次得了成康帝的训斥,安东王这口气憋得是上不来下不去,堂堂安东王的眼珠子都红了:“本王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都是那些文人唧唧歪歪,这次本王得了皇上的训斥,本王可不顾什么脸面,谁再来给那些高丽棒子求情,说项,本王就将他们连同全家,全族,都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