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王府凭男记(408)
赵仁河那边也是喝了四碗粥,吃了一盘子主食的,其实这样的王府,饺子小巧玲珑,盛粥的碗,也就巴掌大,一个大男人吃上个十碗八碗的粥,垫个低儿而已。
但是成康帝不合适,他吃了两碗就算是够多的了。
“好吧,那给朕盛一碗红豆粥。”成康帝还是听劝,改了红豆粥。
喝了两碗红豆粥,他还吃了点赵仁河推荐的酸菜肉的锅贴,小菜也吃了不少,总之,这一段饭他吃得很饱,但是看到自己九儿子的好胃口,他觉得这孩子吃苦了。
“一会儿出门去走走吧。”成康帝放下了筷子:“看看你这王府,朕一直没有仔细看过。”
“好。”李钊的回答,还是言简意赅。
赵仁河看了看他,然后端起碗,喝了碗里的粥。
他们三个人吃过了早饭之后,李钊又带着亲爹,看遍了自己的这个家,赵仁河作陪,但是赵仁河看了一圈,没发现那个“翠红院”,他把那些女人都藏哪儿了?
看过了儿子家,成康帝算是遛弯成功,走了这么长时间的路,他也消化的差不多。
又进了银安殿,在那里休息片刻,品茶,吃点心,甚至有赵仁河喜欢的奶茶。
成康帝还喝了一杯,然后他就要“出恭”了。
昭亲王家的洗手间,是按照赵仁河的设计来的,成康帝第一次体验,觉得十分神奇。
就连魏潇都觉得神奇:“这是平南王府上的设计啊!老奴见过。”
他去过东北,知道赵府里的设计是这样的,还有平南王府,估计也翻新了,设计了这样的下水道。
成康帝出来之后,不用他说,李钊就摇头了:“不可能给宫里安装,这样的东西要挖地道。”
这种“下水道”要挖地的,宫里头的地,不可能随便挖。
最多是给房间里头做个地龙,烧起来温暖而已。
而且宫里头秘密多,成康帝不可能允许宫里头大兴土木,而且是深挖好几米。
还有排水系统,必须能容纳一个人能钻进去的程度,要是哪儿堵了可得通,可是这样以来,恐怕有人会摸着下水道进入宫中。
王府的下水道有石头打造的篦子过滤垃圾,天天有人清理即可。
如果是宫里的话,估计就不成了,那下水道出入口估计有不少御林军守着……冬天还好,夏天的味道简直没法儿待着。
成康帝想了想:“好吧,现在宫里头的情况还好。”
他也知道不可能让人进宫挖什么下水道。
所以这事儿就过去了。
然后成康帝就问了一下昭亲王府的情况,库房充盈,粮仓满的,还有个平南王在府上借住。
成康帝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问赵仁河:“你就在这里借住了啊?”
“小臣不打算在京里头放什么别院了。”赵仁河苦着脸道:“以前京中设了一个别院,结果一家子下人,十几口子,在京中依仗王府的权势,欺压良善,肆意妄为,气的小臣连房子带人都处理了。”
“这件事情朕听人提过。”成康帝点了点头。
其实当时的平南王府别院的下人也没干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关键是他们也不敢,因为平南王不是本地的啊,平南王府在南边,极少数有机会进京。
也不会给他们撑腰什么的。
所以他们啊,就是开了个当铺,以平南王府的名义,实际上是他们家自己倒腾的买卖,赚的钱就养活一大家子人,偶尔欺男霸女,也是欺负的老百姓。
但是他们家有好几千两银子的存款,以及买了两家下人伺候自己,这就过分了,本身就是下人,真当自己是主子了啊。
“所以小臣也不要设个什么别院了,就在昭亲王府上叨扰好了,大不了我给他倒腾点新鲜玩意儿。”赵仁河乐呵呵的道:“小臣对京里不熟悉,有几个同窗好友帮衬着,慢慢来吧,地皮小臣已经买好了,行宫今年就盖上,冬日里,您就能去泡泡温泉,吃吃青菜了。”
“你说的是小汤山?”成康帝来了兴趣:“那里有温泉?”
这个时候的小汤山还是当做皇家猎场来看待的,其实每年都没人去打猎。
“是。”赵仁河笑着道:“那里有温泉,好好地建设一下,小臣在东北也是这样,找了一个温泉庄子改造一番,一年四季都能吃的上绿叶子菜!”
看成康帝来了兴趣,赵仁河更是加了一句:“还有瓜果之类的东西。”
这可是说到了成康帝的心头上:“那你好好的盖,如果做得好,冬至那一日,朕去行宫。”
冬至算是个不大不小的节气,如果成康帝去了行宫泡温泉,这等于是打广告,免费的广告啊!
赵仁河立刻大喜:“小臣冬至那一日,恭候您的大驾!您放心,到了那一日,绝对不给您丢脸。”
他这样恭维成康帝,其实李钊有些心疼,他知道小河不是那样谄媚的人,但是为了他,小河要讨好成康帝。
心里不舒服的很。
更想着日后绝对不让小河讨好任何人。
成康帝更是被哄得开心,在昭亲王府用了晚膳,这晚膳可就比早膳丰富多了,十个碟子八个大碗,有青菜也有肉类,这才是一个亲王该有的享受。
吃过了晚饭,天擦黑,华灯初上。
今天是正月十六,花灯正月十八才会撤下去。
他们还有机会出去走走看看,成康帝出行,自然前唿后拥,加上李钊跟赵仁河,这一伙人动辄二三百号,其实到哪儿都是很显眼,无奈京中权贵云集,这样的队伍倒是有好几个,
都是拖家带口出来逛花灯的,内城的治安还是不错的,隔三差五就能看到御林军的人在巡防,五城兵马司的人也在各个城门口严防死守。
平民百姓是不可能进入内城的,只有官员及其家眷可以。
但是小官小吏的谁会来内城游玩?虽然知道内城有不少好灯,但是为了安全,他们是不会来的,能在内城游玩的只有内城的居民。
李钊是个无趣的人,他陪着赵仁河逛花灯,还能有点心,对于自己的皇帝父亲,他就没那个情绪了。
赵仁河看着这样不行啊!
将李钊扒拉开,自己顶了上去,他以前酷爱旅行,见过不少带旅行团的导游,当时要不是他太喜欢宅生活,真的要去考个导游证,整天带着人出去玩乐了。
可就算是这样,他也对一些导游的规则记住了七七八八。
以前没有机会用,现在可好了,他可以实践一番。
于是,队伍的成型是这样的:成康帝身边,有两个人,他最信任的大总管,魏潇,魏公公。
而另一边则是平南王赵仁河。
身后跟着的是自己的九儿子,昭亲王,李钊,板着脸,跟这个时候的气候一样冷。
然后是周围围了两圈的便衣禁军,贴近这个圈子的是便衣的御林军。
外围有暗中保护的暗卫,还有身后跟着的便衣内宦,以及几个婆子,几个打扮成丫鬟的宫娥。
赵仁河指着一盏走马灯,跟成康帝介绍:“看,走马灯!”
“这个,有什么不同么?”成康帝看了看,这盏走马灯,做工精致,上头的绘画也很不错。
“走马灯在秦汉时期啊,称为蟠螭灯、在唐朝呢,叫仙音烛和转鹭灯、到了宋朝啊,就叫马骑灯了,乃是一种特色灯具,亦是传统节日玩具之一,属于灯笼的一种。常见于元夕、元宵、中秋等节日使用。具体的原理很简单,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象便不断走动。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你是说,这灯在秦汉时期就有了?”成康帝吃惊不小:“朕……真以为是宋朝之后才有的走马灯。”
“不是哦!”赵仁河是正儿八经看过“中华灯笼展”的人,而且不止一次:“晚辈一开始也是您这样认为的,但是查阅了汉朝的《西京杂记》里,就有走马灯的记载。”
“是吗?”成康帝让魏潇记下来:“回宫找一找这本书。”
看来他是要看一看才会心服口服。
“由于走马灯仿佛几个人在你追我赶,也用来比喻来往穿梭不停的事物。”赵仁河又压低声音道:“听说在东瀛传统文学中,走马灯是夏季的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