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有幸识丹青(8)
第4章
锦夏朝隆庆四年,涿州地震。所幸强度并不大,多数人家有惊无险。其中范阳郡有一户苏姓人家,从老宅震裂开的夹壁里寻出一本书来。这本书对行外人来说不算什么,却在士林引起了一番比地震强度大得多的震动。
这本书名叫《涤尘洗心录》。作者是苏家这一代的曾祖,苏拂苏涤尘,号洗心斋主人。苏涤尘年轻时候曾做过御库执事,专管大内字画收藏,后来见局势动荡,便辞官隐居在家。这人是个深藏不露的品鉴高手,一生经手过目的名作珍品不知凡几。老来便把毕生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这就是《涤尘洗心录》。
苏涤尘生活的年代,许多前朝大家之作保存完好,加上御库执事职务之便,多少先贤字画有缘亲见。因此,这本书上详细记录了很多百年后人们梦寐以求追思神往却无缘目睹的作品。这些作品,或者已经在战火中被毁,或者随所有者深埋于地下,又或者拥有者代代相传,秘而不宣。在这本书被世人阅读之前,人们甚至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苏家子孙如今做的是绸缎生意,并不如何看重这本凝聚了先人心血的书。听说范阳太守乃是喜爱舞文弄墨的风雅之人,干脆送给了太守做人情。太守大人得到这本书,召集手下幕僚考证了一番,证实它确是苏涤尘亲笔实录。得意之下不免在亲朋同僚之间传阅,好此道者争相抄录,于是天下皆知。
此后几十甚至几百年,收藏字画的人们都在孜孜不倦的搜求《涤尘洗心录》上列出的作品,甚至有人以此为毕生目标。这本书的发现,给当时刚刚有点疲软的字画收藏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堪称临仿业内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
这一切,江自修、王梓园自然知道。而圈在彤城王宅正在一心一意学画画的小丹青还什么也不知道。
过完年丹青就该十岁了。个子长高了不少,细瘦细瘦的。王宅决不苛待弟子,就是不知道饭都吃到哪里去了,成天像竹竿似的支着。小时候天真淘气之余那点惫懒狠厉的神色,经过两年严格系统的绘画基础学习,慢慢被一种沉静的书卷气所取代。可惜丹青这种有气质的样子保持不了太久。多数时候你以为他很有气质,其实他不过是在模仿纯尾师兄的木讷迂腐,或者瘦金师兄的故作潇洒,聊以取乐而已。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丹青很有点不以为然。像他这样的天才,何必从一笔一划开始?被王梓园劈头盖脸一顿好骂。没收了笔墨纸砚,把他关在“如是轩”里整整半年,别的什么也不用干,只要他把三个高及屋顶的书架上所有的卷轴画册统统看一遍。
丹青放下最后一张画,从“如是轩”里失魂落魄的走出来,坐在槐树底下发呆。其他师兄弟们完成了一天的功课,在他面前来来去去。师傅吩咐过了,大家都不要理他。于是大家很有默契的晚饭也没有去叫他,任他呆呆的坐到太阳落山,月亮东升。
“喏,吃吧。”水墨走到丹青面前,递给他一个夹着肉的馒头。
丹青慢慢把目光投向那个馒头:“姿态丰腴,体势凝重,具摇曳之美而无倾覆之危……”
恰逢生宣经过,一掌拍醒丹青:“小子走火入魔了吧?这是肉夹馍,不是杨贵妃。”
“多谢师兄,我要见师傅去了。”丹青跳起来往“如是轩”跑去。
“他是多谢我打得好吗?”生宣拿过水墨手里的馒头咬一口,不解的问道。
王梓园正在收拾被丹青铺得到处都是的各类卷轴画册。看见他进来,顺手抓起案上锦纹花石小笔架扔过去,叱道:“还不来帮忙!”
丹青笑嘻嘻的一抄手,接住笔架放到案上,道:“师傅,这可是中秋节东家特地从京里捎给您的,摔坏了看您心疼。”东家指的是江自修。头半年江慎正式宣布退休,由儿子完全执掌江家大业。
王梓园心里实在喜欢这个入室弟子,有时不免忘了维持形象,以致丹青有点不逊起来。也曾经板起脸教训一番,然而内心里偏偏又有几分舍不得这种不逊,于是往往色厉内荏,不了了之。今日从店里回来,看铺得满地满桌的范本,人却不见了,心知丹青必有收获。耐着性子等了半天,这小子却等天黑透了才来,真是岂有此理!
于是丹青架起松木人字梯爬上去,王梓园在下边一本本一张张分门别类递给他,师徒俩一边收拾一边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