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愿餐厅并不想爆火+番外(238)
祈安穿着一件黑色穿羽绒服,戴着毛线帽,一大早就带人调试机器和角度。
宋大爷和李老爷子来的比较早,见他们在外忙活,下意识停住脚步。
“给不给进?”
在廖记餐馆吃了好多天饭,祈安跟这些老顾客也都混熟了,见状,笑着抬手,“走您的,就跟没我们一样!”
越自然才越好呢。
两个大爷点点头,倒背着手溜溜哒哒进去了。
有工作人员就笑,“这两位老爷子心态够可以,眼神也利。”
他们都在这摆弄好几天了,一般人根本看不出开没开机的区别。
别人认不出来,祁安还认不出吗?
这两位可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民乐大家。
如今虽然不爱出风头了,但毕竟地位摆在那里。
祈安瞅了他一眼,“人家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时候,你小子还没出生呢!还愣着干什么?镜头往前推呀!”
对注重仪式感的中国人来说,美好的一天,往往从早饭开始。
作为这附近唯一一家同时经营早中晚三餐的餐厅,廖记餐馆无疑具备极高的人气。
还没正式开门呢,就已经有人跺着脚,缩着脖子在外等候了。
寒冷的冬日排队,绝对是一件苦差事。
好多人便都跟前后左右的人聊天,打发时间。
原本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却在此刻成了同一战壕的战友。
真是奇妙的缘分。
偶尔有几个来的次数多了,相互间也认识,见了面就打个招呼。
聊聊昨晚的睡眠,说说今天的天气,再讲一嘴家长里短。
不知不觉,几十分钟就过去了。
镜头推近,祈安也跟着出镜。
他以一位外来食客的身份,随意和大家搭话。
“大爷,您怎么还自己带餐具?”
这几乎成了廖记餐馆的特色:
好多人专门带着餐具,有水壶,也有小饭盆。
如今天冷了,就换成了保温桶。
大爷瞅了祈安一眼,“他家的汤很牛,喝了养人。”
他指了指后面一长串,“这些,都是冲高汤来的!”
不多时,大门打开,排成两队的食客们井然有序地挪动起来。
这排队也是有讲究的。
有人直接来这儿吃早饭;
可有的人家里已经做了,专门跑到廖记来打一桶汤。
两边有不同的窗口,这样提前分开来,效率就会很高。
刚才跟祈安说话的那个大爷也随着人群往前挪,以一副过来人的身份传授经验:
“有时候不舒服了,没胃口,就喝一碗廖记的高汤。热腾腾的时候灌下去,稍微有那么点儿烫口,再来点小咸菜儿……他家的脆腌黄瓜、风干萝卜条那可是一绝,吃完了,发些汗,转头就好。”
说这话的时候,大爷的表情十分生动,偶尔啧啧几声,仿佛在回味。
一听这话,前面一个大妈不同意了。
她扭过头来纠正道:“照我说呀,那脆萝卜泡菜才是一绝呢。”
队伍中的其他人纷纷点头响应。
大白萝卜能做的菜品不多,好些人就不爱买。
可一旦做成泡菜,那当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天冷了,人都跟着贴膘,难免多吃肉菜。
可肉吃多了,它腻呀!
这时候,来一口廖记餐馆的萝卜泡菜:
嗨,雪白的萝卜条往嘴里一扔,咯吱有声,汁水四溅。
酸酸辣辣的,立刻就带出满口津液,甭管什么油腻荤腥都给解开了。
别提多开胃。
但大爷也有自己的支持者。
脆腌黄瓜得用那种不成形的黄瓜扭儿,皮多肉少,口感格外脆嫩。
那些市面上卖的大黄瓜,肉忒多,腌制起来容易变软,水汪汪的,口头就不够爽利。
所以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哪怕被人瞧不起的畸形黄瓜扭儿,用对地方,也成了精华。
各色八角花椒大料熬出汤水来,泡那么几个钟头,胡乱切开的黄瓜条儿就带了酱香味儿……
还有那风干萝卜条。
艮啾啾的,不像前两者那么脆生,但越嚼越香。
两边就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场面一度非常热烈。
祁安就笑,“那都吃!”
美味还嫌多吗?
多乎哉?
不多,不多也!
说得大爷大妈都笑了,“那你喝汤的时候可得捂住嘴。”
有新来的食客好奇,“不是吃饭吗?干嘛要捂住嘴?”
大爷微微抬高了声音,隐约带了点儿得意,“当心把舌头鲜掉喽!”
附近的人纷纷看过来,发出快乐的笑声。
前头的人陆陆续续进去,又听见后面一阵急刹车。
镜头一转,一辆粉红色的小电驴冲了过来,一头扎进停车位里。
后座上坐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儿,脑袋上带着和电驴同色系的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