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196)
再看黄色小瓶身上的标签,哪是什么胃药。周子轲瞧着这“扑热息痛”四个字,他忍着胃疼,把小瓶药搁到床头柜上,省得再拿错。
朱塞正在后台代表剧院方面接受采访,再有半个多小时,暌违三年的大戏《梁山伯与祝英台》重排就将在嘉兰剧院春季档的舞台上上演。
秘书沿着通道一路小跑,绕过了道具组的工人们,紧张地附耳和朱塞说了几句话。
朱塞请几位戏剧杂志的记者稍事休息。他身为经理,事务繁多,十分不好意思。采访只好待会儿再继续。
一进办公室,朱塞就看见周子轲正靠在沙发上拆药盒,挤咀嚼片出来吃。
他们家这位小祖宗,自三年前从家里搬出去以后,日子过的是越发一塌糊涂。在家的时候就挑食,胃口娇气,离了家更是不好好吃饭。年纪轻轻沾上了烟酒瘾。据吉叔说,子轲公寓那冰箱里,除了啤酒、洋酒以外,什么都没有,连点能填肚子的吃食都找不着。
十五六岁的男孩子,可还在长身体呢。朱塞打电话劝他不听,吉叔上门找他也不理。一转眼三年过去,周子轲将满十八周岁了,连他高中校医院大夫都知道周世友的儿子落下了肠胃病。精心给他开的药方,哪个药饭前吃,哪个药睡前吃,这小子也不当回事。他疼的时候多吃,不疼就不吃了。三餐胡乱对付,酒不仅不戒,还更勤了。连大夫都问,那身体不是他自己的吗?怎么能这么不听话,他到底跟谁过不去啊?
这会儿朱塞瞧着周子轲一次性挤了七八片咀嚼片放嘴里。朱塞坐到他旁边沙发上:“子轲,这个药不能一次吃这么多——”
周子轲喉头一滚,咽下去了。
朱塞语塞。
明明周子轲只有十八岁。可大人们在他面前,话到嘴边,也要犹豫。
反复斟酌,是生怕说错了。
今天来之前吃过东西了吗。朱塞问。
什么时候开始,朱叔叔。周子轲也问。
他在问剧院的事,《梁祝》开幕,是公事。朱塞瞧着子轲的眼睛,感到一阵困惑。
*
直到戏快开演了,朱塞还没弄明白周子轲此行是为何而来。
他带他前往蕙兰的包厢,身后好几位秘书跟随着。包厢外走廊里尽是些还未入座的客人,都是购买了包厢票的熟客。有全家人一起来的,父母盛装打扮,保姆照顾着孩子们,这些孩子大多紧闭了嘴,不敢出声,像是怕丢父母的人。也有结伴来的情侣,无论在外是如何的作派,到嘉兰剧院这个地方,大家都是绅士淑女,他们手里拿着剧院发放的手册,就一会儿的戏小声交流。
也有形单影只的客人,一个人买一间包厢票来看戏,追求大概就更高一点。朱塞面上带笑,与这一路遇到的所有客人一一问好,这种问好也安静有分寸,免得让客人感觉被打扰。
周子轲走在朱塞身边。
朱塞寻到了那一间包厢,门上没有编号,是空的。他把钥匙插进门锁里转动,把门打开。
包厢里面不大,两张沙发,一张茶桌,视角正对楼下的舞台。“子轲。”朱塞刚回头,周子轲已经先他一步进去了。
戏马上开场,朱塞还有许多公务缠身,他作为剧院经理,无法陪周子轲在这里欣赏这部戏。两位秘书得了朱塞的嘱托,在少东家的包厢外头守着。朱塞离开了这条走廊,他边下楼快步前往《梁祝》的后台,边用手机拨通了吉叔的电话。
吉叔从朱塞这里乍一听到周子轲的消息,非常意外。估计是为了躲避在家的周老爷子,吉叔到就近的厨房去接听了电话:“他去干什么啊,看戏?”
朱塞也是一头雾水,他说他已经说了,今天不用过来,可子轲居然还是来了:“刚刚进蕙兰的包厢,一句话都没讲。”
“晚饭吃了吗?”吉叔着急问。
“问了,不吃,”朱塞说,路过一些剧组人员看他,朱塞心里焦急,面上笑得和善,“等戏完了,我再问问他。”
吉叔琢磨了一阵,嘴里喃喃的。子轲不爱看戏啊。他说。
朱塞和吉叔两个人,心里明镜儿似的:子轲这小子从小就不爱去他妈妈的剧院,不爱看戏,每回被蕙兰哄着坐进包厢里,开场没几分钟就开始犯困了,要么坐在他妈妈腿上睡觉,要么自己借着舞台的微弱灯光开始玩小汽车。
更别提他几年前离家后,每时每刻躲着家里人走,朱塞请他参加个开幕式都请了快半个月。就从没见他主动到他们跟前来的。
吉叔越想是越担心:“是不是遇到什么难处了……是不是有什么事啊?”
朱经理也这么想,他怕周子轲有事,脾气倔,不愿意和家里张嘴。好不容易下决心来了剧院,面对朱塞本人,又不肯老老实实开口。
“我现在暂时走不开,吉叔。”朱塞在后台的人群中穿梭。
吉叔说他现在就给文涛和别的几个同学,还有子轲的公寓物业打电话。
朱塞站在通往舞台的入口,看见了远处人群中的汤贞。一架架摄像机围在那里,三百六十度捕捉着汤贞上台前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观众们是如此地关心这个年轻人,每时每刻都想要看到他。
《梁祝》总导演林汉臣正攥着汤贞的手,对这位主演再三叮嘱。
按道理说,汤贞十八岁的时候扮祝英台,多少是占着年纪小的好处。可如今他二十一岁了,扮作英台的时候,竟还留有几分昔日青葱娇憨的模样。朱塞看他,喉结还是不大明显,只可惜现在时代早已变了,像汤贞这样万众瞩目的大牌演员,万不可能在台上演一辈子旦角。
朱塞确实是欣赏汤贞的,只是他欣赏的角度与寻常人有太多不同。三年前当汤贞初次来到嘉兰的时候,曾有不少声音辗转劝告过朱塞,林汉臣的《梁祝》存在太多变数,嘉兰剧院是国内戏迷心目中的圣地,不要让一时的利益把这块圣地玷污了。三年后,汤贞已是名扬天下,地位今非昔比。他回到嘉兰的这片舞台。几乎所有人都在感慨朱塞不愧是嘉兰剧院的掌舵人,当年在那么多戏里选择了《梁祝》,确实是慧眼识珠。
很难说是汤贞成就了《梁祝》,还是《梁祝》成就了汤贞。林汉臣是个多么敏锐的老头子,他一眼抓住了汤贞身上最为珍贵又难以捕捉的那点特质,通过《梁祝》的舞台,通过“祝英台”的灵魂,让这点特质不断在汤贞身上放大、凝练。此后那些电影导演们,也像是全约好了,他们努力在汤贞的表演里进一步发掘这种特质,终于成就了汤贞在大银幕上无可取代的非凡形象。
千千万万的演员练就一身卓绝的演技,却无法成为巨星。汤贞只有二十一岁,有这样的际遇,是运,是命。评论家们称他拥有“天赋一般的悲剧之美”。专栏作家则说,人们看到汤贞在电视里笑,都会从心的深处听到一丝甘美的心碎。
大幕拉开了,朱塞看到汤贞在台上演绎祝英台的一生,所有观众的眼睛都被吸引到他的身上。
祝英台心甘情愿选择了她的山伯。她把一生都押在了“山伯”的身上,“山伯”却无法成为她的救赎。
汤贞生长在这片舞台上,他天生是舞台的宠儿,势必要飞到更高更远的云端去,成就连朱塞都无法预测的未来。人人都说他演活了祝氏女,是英台的化身,可这样一个汤贞,他又怎么会是英台。
*
周子轲不喜欢看戏,与他儿时的某些体验颇有关联。
舞台是个封闭系统,拥有自己的生态循环。生活在里面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背后仿佛拧紧了发条,他们沿着固定的走位,一遍遍背诵各自的台词。周子轲在楼上的包厢里看这一切,可以说是全无兴趣。
包括看到汤贞在戏台子上违抗父母,扮作书生,去书院上学的时候——周子轲不否认,他是因为想看到汤贞才坐在这里的。可从他这个角度看去,汤贞似乎和玩具盒子里别的人也没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