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级基建狂魔(101)

作者:言朝暮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强强 甜文 爽文 基建 主角:律风,殷以乔 最好的建筑在中国 立意:主角留学归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社会主义基建事业添砖加瓦,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铺路架桥。“金瓦红墙的故宫固然惊艳,万里连绵的长城确实辉煌……但很遗憾,属于中国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建筑的艺术在西方。” ——世界建筑交流会上,金发碧眼的建筑师骄傲道。 律风关掉电视,铺开图纸。 庞杂的数字,有力的线条,精妙的角度……在千堆废纸里,凝固无声的艺术,才华使土石成花。 不久后—— 云贵高原,世界最高云端大桥穿河越岭 绝境天坑,世界最深地心隧道横贯点击展开

他开口就说:“境外资本的利益纷争、宝岛政府的罔顾人命、不规范的建筑设计、不合规的建筑操作、还有建筑师的狂妄自负……”

他把一切可能都说完了,再在震惊的媒体视线里,客套地圆上一句,“具体怎么回事,我不清楚。希望岛方代表能够给你们合理的解释。”

检测项目进入尾声,岛研院众多建筑师牵扯极深,面临追责。

建设这些危险建筑的岛资实业实际负责人外逃德国,随手一翻岛媒都能发现骇人听闻的“通缉罪犯”标签,恨不得食肉寝皮。

连带着岛资实业没能跑掉的管理人员,也被传唤问询。

一座桥梁坍塌引发的重大事故,终于渐渐回到了好的方向。

无数参与了检测项目的建筑公司、事务所,获得了重建宝岛的新任务。

殷知礼为了c.e负责的项目,忙了近一个月,却没有接手任何一个建筑项目的重建工作。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没有周末的忙碌工作,与燃烧生命无疑了。

外界纷纷猜测,他会带领建筑师们回英国休息的时候,他本人,却悄悄乘着车,没有告诉任何人,前往了富云县的跨海大桥建筑基地。

律风知道这件事时,正站在工程作业船上,看工程师往海床钻探取样。

跨海大桥顺利走出了沙滩、陆地,走进了风起云涌的海域。

糟糕的天气,他们必须得趁着风平浪静的几小时抓紧工作。

他也没了之前能够请假的悠闲,整天跟着翁总工一起,为了栈桥钻孔再深几厘米,愁眉苦脸。

“岩石太硬了,钻不动。”瞿飞看着钻机收回,拿过图纸勾起来,“师父,要不然咱们跨过这段的海床吧,都给它耗了快三天了。”

三天时间,他们抓紧换了两次钻头,几乎把建设单位最为锋利的家伙都给换了过来。

可岩石依然稳如泰山,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翁承先沉思片刻,立刻否决,“跨过这段岩滩,我们桥面要延长三米的跨度,风险比较高。”

他拿过对讲机,喊道:“1组1组,汇报钻孔情况。”

“深度1米,直径五米,偏差4°。”

“打不进去了?”翁承先又问。

“再打就歪了,翁总。”说完,1组补充道,“钻头歪。”

翁承先听完,抬手看了看时间,又伸手敲在自家徒弟身上,“台风还有多久?”

“十一分钟到二十分钟。”瞿飞翻了气象局给的预报,“持续两小时。”

碧蓝的大海,已经隐隐有了墨色晕染的迹象。

十几分钟听起来充分,出于安全考虑,工程作业船必须提前返航,做好应对台风准备。

翁承先无奈说道:“今天先返航,做好应对台风的准备,等我们研究好后续对策,再继续钻孔。”

对讲机能够迅速地将他的指令传遍整个施工团队。

律风接过对讲机,抱着资料,跟他们一起回船舱。

难啃的骨头都不足以形容南海海床的岩石层,最初做勘测采样的数据,和实际施工面临的情况,差距越来越大。

大自然的可怕,永远超过他们精密的科学检验。

说好普通钢铁钻头能够打穿的花岗岩,怎么到了真正钻孔的时候,反倒是钢铁先废了。

幸好,他们三天的付出不算一无所获。

至少,获得了问题。

坐回船舱,平时笑容灿烂的翁承先都脸色凝重起来。

“这下面肯定不是普通花岗岩,我把二建的合金钻都调过来了,居然还歪。”

律风说:“可能花岗岩成分存在断层,1米深和2米深的材质有变化。等我们送到实验室的样本分析出了结果,再来对症解决。”

他一说,翁承先想起来了,眼睛一亮看着他。

“对,实验室说什么时候出结果?!”

“……五天。”律风剩下的没说。

他刚问的实验员,回答的是:材质比较复杂,进一步详细分析可能要十天。

可五天时间,足够翁承先烦恼了。

“五天啊。”他算了算工期,“这澎洲群岛三天两头台风暴雨,再耽误下去,跨海大桥到隧道段的建设,必定会耗费更多时间……瞿飞!”

“诶!”

师父一喊,瞿飞就应。

“给我订机票,我要去趟工程研究所。”翁承先放下手上的资料,“咱们不能就这么坐着等分析。”

工程研究所全程负责跨海大桥建材材质研究。

独创性的碳钢合金桥基、撑起六方三角造型的立柱,全是这间研究所提供的合金素材。

他们去这一趟,必定是要联合研究所,攻克坚不可摧的花岗岩。

律风立刻请缨说道:“翁总,我陪您一起去。”

“你就守着大桥。”翁承先果断拒绝了,“瞿飞跟我走,那是我不放心他守桥!”

自家徒弟,损起来不留情面。

瞿飞心碎得习惯了,拿出手机就开始订机票。

室内为了一海床的花岗岩烦恼,律风想去研究所的心也被摁了下来。

跨海大桥不能没人,这边狂风暴雨没有停过,翁总走了,副总工程师顶上,他这个小设计,也得跟着团队,守好建筑工地每一块砖。

律风想了想,翁总他们去研究所,他可以去查国际论文。

全球海洋多变,但是做过类似海床研究的团队,一定不少。

于是,律风拿出手机,想搜索一下海床花岗岩的关键信息。

却发现了手机几小时前,传来了出乎意料的消息。

师兄:“爷爷说,他接了宝岛跨海大桥对面商业楼的建筑项目。[图]”

随着消息发来的图片,律风点开就能见到熟悉的地图。

南海隧道跨海大桥在宝岛规划了大片区域。

而民众曾经抗议的空地,被殷以乔圈了起来,意味着这是殷知礼接的新项目。

曾经,律风反复端详这块空地,希望师兄能够拿下来,建设起漂亮的广场。

却没想到,还是老师厉害,能够说服市侩的商人,将建设项目交给他。

律风心里百感交集,又觉得分外惊喜。

他抬手发送,“老师想做什么设计?”

“船。”殷以乔的回答简洁又迅速,“一艘与灯塔隔海遥望,终于归航的大船。”

第50章 新的方案

海床坚硬岩石带来的烦恼, 在老师的大船设想里褪去些许。

即使没有设计图,也不妨碍律风和殷以乔在台风将要来临的天气,慢慢畅聊老师的设计。

律风始终清楚老师的心情。

回国前一场彻夜谈话,将这位年少时候随着家族前往英国的老人, 深藏的祖国展露无遗。

他们曾在灯火通明里聊桥梁、道路。

还有传承千年的古诗词。

每一句都透着殷知礼对祖国的爱意, 还有文化浸润骨髓的温柔。

律风仍旧清晰记得, 老师笑容苍老、举杯笑吟:“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藏在黑发里的斑白银丝,悄悄记录着离开故土的时光。

此时,他终于回到故土,在离家时候没能赏玩过的珍贵岛屿上,建起心目中归港的大船。

南海隧道加固的工棚外, 响彻哗啦啦的狂风, 时不时还有树枝刺啦作响。

即将登陆的小台风,几乎是立安港这个季节最为频繁到访的客人。

律风这样的驻守人员, 困在工棚不得动弹,只能借着视频通话, 问道:“你觉得老师会设计什么样的船?”

殷以乔沉默片刻, 了然笑道:“应该是一艘中国味道浓郁的船。雕栏画壁,乌蓬灯笼的画舫船吧。”

律风能从他简略的形容里,感受到水乡氤氲的气息。

如诗如画的红灯笼,乌船顶几乎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风。

可他拿起烧水壶, 热水哗啦啦倒入玻璃杯,在外界雷动的风声里迟疑道:“老师的设计都会和当地人文历史相关。就算是中国古时候船, 也该是南海的船。”

殷以乔的中国史,也不过像课外书一般粗略涉及,绝对没有律风这样经过义务教育轮番考试来得巩固。

他对南海船的印象, 从氤氲水乡走上了金戈铁马的极端。

殷以乔很难从铁灰色战舰走出去,但他绝对不信律风指的是这样的锐利船型。

他不禁问道:“南海的船什么样?”

律风全然不知师兄经历了怎样的大俗大雅挣扎,随手搜了搜华光礁一号的图片,发了过去。

上一篇:小叔 下一篇:校草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